兒少教養是一項充滿挑戰的課題,處在自我認同發展的階段,孩子往往渴望獨立,卻又缺乏成熟的判斷力,因此易與教養者產生價值觀衝突與爭執。此外,龐大的學業壓力也可能造成小孩的焦慮及其他不穩定情緒,導致與教養者間的關係更加緊張。
在網路世代,社群媒體和同儕的影響力也更大,使得孩子的交友狀況及行為模式更加難以掌控。不管是網路成癮、叛逆行為還是與教養者間的溝通障礙,都是兒少教養的難題,《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調查出兒少家庭教養10大困擾,一起討論、思考如何在尊重孩子自主性的情況下,給予適度的引導與陪伴。
NO. 10 雙方溝通障礙示意圖/ChatGPT
親子之間常因世代差異而產生溝通問題,父母可能以過去經驗為準則,卻難以理解現代子女的想法與價值觀,導致溝通不良。當雙方意見不合,若缺乏耐心傾聽與尊重,容易引發吵架甚至冷戰,加深彼此誤解與疏離。特別在子女成長期,父母如果只有控制與期待,而沒有與子女有良好對話,往往會造成反彈與情緒對立。網路上也出現許多為此煩惱的家長,「如果溝通能夠很順暢,我相信沒有人願意開啟冷戰」、「孩子真的不願意溝通嗎?還是他其實已經努力傳達了想要表達的內容,但是大人卻沒有接收到呢」。
《未來Family》諮商心理專家李家雯(海蒂)表示,當孩子表現出反叛或與父母價值觀不合時,父母不應該一味地批評,而是要試圖去理解,「不是孩子在找麻煩,而是孩子遇到了麻煩。」唯有建立開放、尊重的對話機制,才能有效化解代溝,促進親子關係正向發展,「當傾聽真正貼近時,我們就能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共同面對困難,而不是形成對立面。」
NO. 9 小孩渴望獨立、重視隱私示意圖/ChatGPT
隨著孩子成長,對獨立與自由的的渴望也日益強烈,會開始重視隱私與個人空間,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邊界感與自主權。然而,部分父母因為擔憂與保護心態,仍習慣高度掌控,忽略孩子設立界線的需求。這樣的情況容易導致親子間出現衝突或關係疏離,孩子可能選擇隱瞞或疏遠,進一步影響親子教養互動。唯有父母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才能建立健康的界線與信任關係。
《未來Family》專家表示,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關係」就是一切,而「自由」則是他們建構自我、劃定邊界的方式。因此父母應該接受孩子本來就有秘密,並給予適當空間及尊重,「有些孩子需要時間評估或判斷,或等待自己準備好。父母應耐心等待,讓孩子知道,當他們準備好的時候,父母都在。」也有網友表示「父母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就是在阻礙孩子的獨立。教養得好,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他會長成一個有自己想法的人」、「要放下對自我感覺良好的追求,真心誠意地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人」。
NO. 8 小孩感情狀況示意圖/ChatGPT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也會漸漸面臨感情問題。在探索戀愛關係時,常會遇到太早談戀愛、不健康的感情互動甚至是師生戀等狀況;若缺乏正確引導,可能陷入情緒依賴或自我價值混淆。家庭教育在此扮演關鍵角色,過度壓抑或否定孩子的感情狀況,會造成他們傾向隱瞞、壓抑情感,甚至學習錯誤的感情觀。此外,當孩子對自身性傾向感到困惑,尤其面對同性戀議題時,若父母無法接納或給予理解,可能導致孩子陷入自我認同混亂。
面對孩子的感情關係,家長應以開放態度傾聽與陪伴,提供尊重多元的教育環境,才能讓他們能安心探索並成長。《未來Family》諮商心理專家蔡宜芳認為,面對孩子的戀愛課題,父母可以分享自身經驗,甚至成為孩子的軍師,鼓勵孩子交友、接近有好感的人,設法讓戀愛成為他們對學業、對未來努力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在平常的家庭關係中不要讓孩子感到缺愛,如此才能避免孩子過度渴望在戀愛關係中得到關注及肯定,蔡宜芳建議「雖然愛情的甜蜜感父母沒辦法給,但只要當孩子感受到被愛、被理解,就比較不會急著從感情中尋求愛。」
NO. 7 小孩性教育問題示意圖/ChatGPT
性教育常讓家長感到尷尬,尤其是媽媽對兒子、爸爸對女兒之間,更容易因為生理性別上的差異而不知該怎麼教導相關知識及敏感內容,有不少人常會因此逃避對孩子的性教育。許多家長對於如何談論性行為、保險套、月經、夢遺等議題缺乏知識與信心,擔心講太多讓孩子「提早學壞」,講太少又怕子孩會從錯誤管道獲取相關知識,導致無法保護孩子。此外,兩性關係、同性戀等議題,涉及性別認同及價值觀,更會讓家長不知道如何開口,使親子間出現溝通斷層。
其實正確的性教育不僅能幫助孩子認識身體與情感,更能建立尊重、自主與保護自己的能力。家長若能抱持開放態度,主動學習與孩子溝通,將有助於建立信任關係,讓孩子安心探索並做出正確選擇,並讓他們健康成長,網友討論「家庭性教育,是孩子學習自我保護、建立自我價值的第一道防線」、「想要讓孩子擁有『正確的性別意識、身體自主權以及健康的性觀念』,最重要的是身為照顧者的我們先具備正確的知識與態度」。
NO. 6 小孩生理成長狀況示意圖/ChatGPT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生理發育是許多家長關注的重點,諸如長不高、過輕、過重、BMI數值異常等,都會讓父母擔心孩子的健康與未來發展。孩子在同齡中無論是發育遲緩或是發育過快,家長往往都會感到焦慮,擔心是否因為日常飲食或作息出現營養問題,或是內分泌不正常。此外,青少年繁重的課業也可能導致睡眠不足,影響成長激素分泌,進而導致身高停滯或注意力下降等狀況。
除了發育問題外,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大大小小疾病更是讓家長們操碎了心。像是頻繁生病、免疫力低下等,都是有可能遇到的狀況;此外,像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也是不少家長及孩子會面臨的問題。面對這些狀況,應及時就醫諮詢,並從營養、作息、運動與心理支持等面向全方位關注孩子,避免過度焦慮,並且給予正向引導,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NO. 5 小孩學業壓力/未來焦慮示意圖/ChatGPT
在升學主義導向下,孩子常面對龐大課業與考試壓力,為了追求高分數與好成績,長時間備戰大考,身心俱疲;面對選擇科系與未來出路的不確定,更讓孩他們感到焦慮與迷茫。《未來Family》專家海蒂指出,不管是孩子與父母,其實都會對「成功」感到焦慮,父母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期待他們能有好的學歷,以便未來能有好工作及穩定的收入;孩子的煩惱主要則出於對未來的迷惘。不少家長雖出於關心,卻可能忽略孩子真正的興趣與能力,一味重視排名,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甚至出現情緒對立。
海蒂表示,父母通常習慣用自己的經驗指引孩子,卻忽略孩子正面臨的世界早已和過往不同;她建議家長們不要再「替孩子找出路」,而是轉換視角「陪孩子找出路」,成為與他們並肩前行的夥伴,或許能找到化解跨越世代焦慮的關鍵。網友們也認為,適時放下對成績的執著,尊重孩子選擇,才能在壓力中給予真正的支持與陪伴,「家長若是為了孩子的成就而施加壓力,他們的孩子就絕對擺脫不了這個問題的折磨」。
NO. 4 小孩交友、人際關係問題示意圖/ChatGPT
孩子在社交與交友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可能因無法融入群體、被排擠或孤立而產生自卑,甚至出現社交恐懼(社恐);若缺乏辨別能力,也可能誤交酒肉朋友或遭遇霸凌、涉入幫派,導致心理受創或行為偏差。這些問題讓家長感到焦慮卻不知如何介入,擔心孩子,卻又怕過度干涉會引發反彈。
《未來Family》指出,青春期的孩子會透過外界尋求自我認同及定位,因此更容易因為人際關係而出現煩惱。諮商心理師海蒂建議,父母雖然擔憂,但也不要「質疑」孩子的交友狀況,因為這樣容易讓孩子覺得不被信任、不被認同,造成他們越來越不願意主動分享自己的交友狀況及困境。教養困難往往來自溝通不良與對孩子社交圈的不了解,唯有建立信任、傾聽孩子心聲,並適時引導其建立健康人際關係,才能有效協助他們走過社交挑戰。
NO. 3 雙方三觀不合示意圖/ChatGPT
親子間常因價值觀不同,產生想法落差與觀念衝突。孩子可能熱衷於父母難以理解的興趣愛好或次文化,而父母則在意孩子未來的穩定與現實考量;此外,由於現代物質生活條件較優渥,世代差異也會造成親子雙方金錢觀的落差,往往讓父母覺得小孩「愛亂花錢」。雙方互不理解、各執己見之下,就會導致溝通困難,這種雙方觀念的落差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也讓父母覺得教養失控,最終形成代溝、冷戰或情感疏離。
許多父母習慣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但對於逐漸成長的孩子而言,他們已不以家庭、父母為中心,而有著自己的想法,並且會向外尋找自我價值;若未能建立尊重與對話機制,親子間的衝突恐日益加劇,影響彼此信任與教養成效。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何翩翩在《未來Family》中提到,父母往容易認為孩子的想法或煩惱是「小事」,「我要提醒的是,孩子願意跟你分享,是很珍貴的事。這時候不需要急著給建議,只要願意聽,就已經是一種支持。」也有網友認為,「父母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就是在阻礙孩子的獨立」、「父母要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給自己心理建設:孩子會不認同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也是對的」。
NO. 2 小孩行為偏差問題示意圖/ChatGPT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若缺乏良好引導與價值觀建立,可能出現行為偏差,如亂花錢、說謊、蹺課、打架、違反校規,甚至進一步出現霸凌他人、抽菸、喝酒、吸毒、偷竊或傷害他人等違法行為。這些問題可能源自家庭關係疏離、情緒壓力或同儕影響,也往往會讓家長陷入震驚、焦慮與無力感。若未及時介入與協助,可能導致孩子誤入歧途、留下不可逆的遺憾。
建立良好親子溝通與正向教育,是預防與修正行為偏差的關鍵。《未來Family》諮商心理專家海蒂表示,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成為孩子的陪伴者」,「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有人願意理解、願意等待,願意在迷惘時陪他一起走過,而不是只急著給出答案。」許多網友則認為「小孩的品德教育才是核心問題」,並指出大人自己的「身教」也非常重要。
NO. 1 叛逆期、情緒管理問題示意圖/ChatGPT
孩子進入青春期常伴隨情緒不穩定,出現易怒、暴躁、叛逆等行為,對父母的話語常反應強烈,甚至故意反抗。面對這種轉變,家長若缺乏理解與耐心,容易出現情緒失控、沒耐性的反應,導致親子衝突升溫。雙方互不理解時,情緒對立變本加厲,親子關係可能日益疏遠,唯有家長先穩定自身情緒,理解青春期是孩子自我認同發展的關鍵階段,才能以同理與支持陪伴他們走過叛逆期,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信任。
《未來Family》諮商心理專家蔡宜芳表示,可以多使用開放性提問技巧,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想理解自己而非批判,也可以多使用同理句型,如「你好像有點難過」、「你是不是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等,幫助孩子覺察自身情緒,「情緒管理的前提,是先允許孩子有情緒,陪他走過難過與生氣,讓他知道情緒是可以被接住的。等孩子準備好了,再慢慢進入表達與調節的階段,而不是直接要他『不要難過』」。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24年03月07日至2025年03月06日。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係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本調查針對討論主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次主題分析與排序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調查結果之圖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改寫〗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
0